2021年6月,北京语言大学正式设立“教育评价与治理”专业。作为国内首个教育评价学学科,该专业被教育部认定为推进《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落实落地的典型示范,展示了教育评价改革在学科建设中的具体应用和成功实践。
“教育评价与治理”专业的主建单位为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学生教育政策与评价研究院(简称“评价院”)。该院前身系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为汉语水平考试(HSK)的发祥地。凭借近四十年中文教育评价考试研发与实施方面的理论积累和实战经验,评价院为“教育评价与治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教育评价与治理”专业建立在教育学的基础之上,涵盖心理学、社会学、信息科学等多个学科,是一个高度综合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设有三个研究方向:国际学生教育评价与治理、少数民族语言教育评价、儿童语言发展与评价。这些方向旨在建立三个重要的研究平台:一是国际学生教育评价基础学科平台,为推进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夯实理论基石;二是少数民族汉语教育效果综合评价平台,补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评价理论短板;三是特殊人群语言发展评价平台,完善教育新兴分支体系学科支撑。
“教育评价与治理”专业拥有专任教师33人,包括教授9人,副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23人,其中20人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该专业学生实行贯通制培养,课程体系以“德才兼备、学科交融”为导向,注重加深专业基础,注重专业课程和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培养注重学术和技术兼备、理论与实践结合,并突出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
2024年3月,北京语言大学入选国内首批教育评价改革研究基地共建单位。作为该基地的承建单位,评价院肩负着推动国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与专业化建设的双重使命,同时也为“教育评价与治理”专业的发展搭建了优质的发展平台。借助教育评价改革研究基地的优良资源,“教育评价与治理”专业的学生得以在教育部有关司局、各省市教育厅(局)、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教育部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等单位的支持下,深度参与教育评价改革研究、宣传、培训及督导评估等多个环节的实践活动。高层次的实践机会不仅加强了学生统计学、测量学、教育政策分析、数据处理等教育评价核心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也锻炼了他们在考试研发、调查研究、数据分析和政策咨询等方面的综合实践能力。
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实践,“教育评价与治理”专业不断培养出具备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评价专业人才。这些学生在学术研究、政策分析和教育管理等领域拥有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同时在推动国家教育质量提升和政策创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