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立即注册

游客您好!登录后享受更多精彩

微信,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在线
客服

保研论坛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选择下列客服马上在线沟通:

快速
发帖

客服
热线

18500349288
7*24小时客服服务热线

关注
微信

关注微信公众号
顶部
查看: 9914|回复: 0

[夏令营招生简章] 西安交通大学2020年动力工程多相流国重第二届暑期学校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11

回帖

45万

积分

管理员

UID:89813

EE币:437195

积分:450130

发表于 2020-6-17 19: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西安交通大学2020年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
第二届新能源转化理论与应用暑期学校简章


       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拟于2020年7月中旬在西安举办第二届“新能源转化理论与应用”暑期学校。本次暑期学校旨在拓宽学术视野、丰富学术阅历、提升学素养、激发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掌握新能源领域的国际前沿动态和重大学科问题,了解当前能源环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暑期学校举办的具体时间将视疫情发展情况做出调整。

一、招对象
       本期暑期课堂重点招多相流、新能源等学科领域的有志攻读博士学位的优秀本科和研究,同时欢迎青年教师参加。
       招收计划人数约为100-200名,校内外比例约1:1。

二、活动安排
       1. 活动时间:预计2020年7月中旬
       2. 活动安排(拟定):新能源转化的原理与技术、全球氢能发展趋势、环境化学中的可持续能源、环境污染基础;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郭烈锦教授;挪威工程院院士、挪威科技大学陈德教授;瑞典皇家工学院 Bin Zhu教授;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期刊高级副主编、美国普渡大学 John W. Sheffeild教授;Environmental Chemistry Letters、Sustainable Agriculture Reviews和Environmental Chemistry for a Sustainable World的主编和创始人,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大学欧洲地球科学研究和教育中心(CEREGE)教授Eric Lichtfousei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吕友军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沈少华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赵亮教授等。
       *暑期学校举办时间将随疫情发展调整,以最终公布为准,请大家持续关注。
       3. 活动形式:线上、线下相结合。

三、申请材料
       1.暑期学校申请表、推荐表(附件1)(附件2)
       2.成绩单(扫描件)
       3.其他证明材料(如代表性论文首页、获奖证书等)

四、申请流程
       1.材料提交:
       2020年6月28日之前,将完整的申请材料发送至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收到确认邮件后,视为材料提交成功。
       申请材料的格式要求。
       (1)所有材料大小不超过10M;(2)文件夹命名方式为:**大学+申请人姓名;(3)电子邮件主题为:2020暑期学校申请+**大学+申请人姓名+学类型(如本科/硕士/博士)。发送发到mfoffice@mail.xjtu.edu.cn邮箱。
       2.资格审核:
       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对提交申请的人员进行遴选,审核并确认学员名单。
       3.结果通知:
       2020年6月30日,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公布暑期校入选名单,电话或电子邮件通知申请者本人。

五、学员待遇
       1.学习证明
       综合表现特别优秀的学员,将颁发优秀学员荣誉证书。
       2.宿安排
       所有学员免收学杂费。西安交通大学为外校学供免费食宿。

六、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90年经国家计委批准建设,1992年建成通过国家验收,1993年正式对外开放。本实验室是我国多相流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自创立以来在历次国家级评估中均位列本学科第一名2003年、2008年、2013年、2018年连续四次被评为工程领域的优秀实验室2004被科技部授予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称号,授予“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集体”并获金牛奖。
       本实验室的研究领域属于能源动力、能源化工与能源环境。实验室以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为依托,以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核能科学与工程等国家二级重点学科为核心支撑,研究领域涉及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核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数学4个一级学科,包括10个传统二级学科和1个本室主导新建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
       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内创办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及本科招专业首批单位之一。1997年起开始招收新能源方向的硕、博士研究;1999年起,在研究中开设“新能源转化原理与技术”课程;2006年起,实验室承担教育部高等理工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新能源交叉学科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在全国率先开展新能源方向本科人才培养试点,通过在西安交通大学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设立新能源模块,开展新能源领域的交叉学科专业改革与建设,探索新能源交叉学科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规律,取得了丰硕成果,构建了新能源科学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方案,提出了新能源专业建设目标和专业规范,为在全国范围内设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提供依据与指导;2010年,西安交通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2011年起正式面向全国招收本科。全国已有70余所高校设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西安交通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包括最新发布的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17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等多个排行榜中位列全国第一。2020年在中国科教评价院、中国科教评价网“2020-2021年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排名”中获评唯一“5星级+”,排名全国第一。
       2020年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新能源转化理论与应用”国际暑期课堂,将于2020年7月下旬在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举办。本次暑期课堂,立足西部,面向全国,依托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能源高效与再利用的热物理科学创新引智基地、国际可再能源研究中心,围绕新能源领域前沿问题与研究热点,打造一流的国际研究交流和学习平台。

联系方式:
       联系人: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
       焦娜 15129059246  王刚 15202970443
       地   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   箱:mfoffice@mail.xjtu.edu.cn
       电   话:029-82668767




授课专家简介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烈锦教授
      郭烈锦,1963.10出于江西遂川。教授,博导。1989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郭烈锦教授2017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学家、我国能源动力多相流及氢能学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主要从事能源动力多相流及氢能科学技术的研究。针对国家重大需求和能源科学前沿,持续开展了高温高压高热负荷等危险和复杂结构条件下的多相流的流动安全及传控、能质传输与转化的理论研究,建立了装备内部气液固三种相态不同组合构成的两相或多相流物理及化学过程的规律和理论,并在装备及工艺的创新设计中运用深化,探索了超临界水蒸煤、太阳能光催化多相连续流制氢等能源利用的新途径,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成果,并应用于工程实际,推动了产业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一等奖5项。荣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等。2017年“煤炭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发电多联产技术”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能源有序转化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负责人(经费2亿元)。
       已在NAT COMMUN、NAT ENERGY、CHEM REV、JACS、IJMF、IJHE等多个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核心收录472篇,先后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5篇。论著SCI引用18830余次。应邀在大型国际会议做大会报告/特邀报告/邀请报告等60余次。担任国际大型学术会议主席联合主席20余次。出版专著8部/章节,论文集6部,作为Guest editor出版国际杂志专辑6期。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主持起草国家标准3部。入选2014年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14)和2014汤森路透全球最有影响力科学思想(The World's Most Influential Scientific Minds:2014)名录,2015年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15),2018年入选科睿唯安交叉学科(cross-field category)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入选2014英国皇家化学学会Top1%高被引科学家,连续入选2014、2015、2016、2017、2018、2019年爱思唯尔能源领域中国高被引科学家,入选2016年爱思唯尔“全球能源科学与工程学科高被引学者”。



挪威工程院院士挪威科技大学陈德教授
       陈德,1988年获得华东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94年赴挪威科技大学深造,1998年获工业催化博士学位。
       作为世界催化领域的顶级科学家,在工业催化过程催化剂设计,天然气催化转化技术,新的氧化还原反应研究方法及过程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新一代清洁化工及新能源技术的领军人物。  迄今已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等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累计承担挪威、欧洲和工业界项目研究资金达 8.8亿挪威克朗,约 1亿美元。现任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副主编,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编委,Catalysis、ChemCatChem、Topic in Catalysis和Catalysis Today等杂志的客座主编。
       陈教授还担任中国国务院侨办外国专家委员会会员,挪中国际合作领导小组成员,欧洲动力学联盟任顾问,并为发展中欧科技、文化、教育交流和合作做出杰出贡献。


瑞典皇家工学院 Bin Zhu教授
       Bin Zhu教授1995年毕业于瑞典Chalmers理工大学技术,获得物理系博士学位。
       Bin Zhu教授现任瑞典皇家工学院教授级高级研究员(1998年至今)、英国拉夫堡大学访问教授(2018)。2013年入选湖北省百人计划。连续5年(2014-2018)进入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Elsevier能源类)。曾担任美国燃料电池联合公司董事和低温SOFC首席,瑞典全球燃料电池CTO十多年,现为瑞典和中国纳米科技和先进燃料电池公司董事和主席。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纳米复合和能源材料/技术, 燃料电池和应用,半导体基燃料电池和固体电池以及可再能源等。在材料和能源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300多篇,引用6800次以上,H-因子44, 引领国际燃料电池发展的新方向。发现了半导体离子材料并创立半导体离子学以及在新一代能源领域的应用。


美国普渡大学 John W. Sheffeild教授
       John W. Sheffield教授1971年毕业于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获工程科学学士学位;1973年毕业于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获机械工程力学硕士学位;1975年毕业于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获工程科学与力学博士学位。John W. Sheffield教授是一名资深编辑,能源技术专家。现任美国普渡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授,密苏里科技大学机械及航空航天工学名誉教授。John W. Sheffield教授拥有广阔的能源技术经验,他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氢能技术中心(UNIDO-ICHET)运营前两年(2005-2006)的创始副主任,也是密苏里州国家大学交通中心的副主任。他从事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期刊编辑逾30年。在2014年8月,他曾担任DNV GL - Energy主任顾问,为评估、测量及审核能效项目、美国能源部统一方法项目压缩空气系统协议审查反馈提供支持。在2015年8月,他作为一家为PEM燃料电池制造物激发双极板的高潜质初创公司的工业导师完成了一份为期7周的国际科学基金会创新兵团计划的项目。在2019年3月1日,他成为了国际氢能学会(IAHE)主席。曾入选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名人堂,获普渡大学成功种子奖。



法国马赛大学 Eric Lichtfousei教授
       Eric Lichtfouse教授,1985年获得法国里昂大学有机化学理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得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有机地球化学博士学位。
       Eric Lichtfouse教授是一名世界知名的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微物学及环境保护领域的科学家。现为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普罗旺斯埃克斯教育中心研究员,艾克斯-马赛大学欧洲环境地球科学研究与教育中心教授。他是《环境化学快报》(ECL,创刊主编)、《可持续农业评论》(SAR)和《可持续世界环境化学》(ECSW)和Springer Nature杂志的主编和创始人。曾是农业可持续发展(ASD)杂志的主编,他的编辑团队将该杂志的影响因子从0.3 提升到 4.1。他还成立了欧洲化学与环境协会。
       Eric Lichtfouse教授在Google Scholar和Researchgate上发表164篇文章,H指数分别是29和30.在Thomoson ReseacherID上发表95篇文章,H指数为23。他编辑了Springer Nature出版的50余本书。曾获得法国化学学会的分析化学奖、南锡大学Grand大学奖和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颁发的期刊引用奖。
       Eric Lichtfouse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土壤固碳及气候变化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和科研贡献:1、发明了碳同位素13C测年法,这是一种可以测量测试土壤有机分子的动力学和复杂有机物质中分子物质相对年龄的新方法。这种非放射性的相对年代测定方法开启了对水、土壤、沉积物、废物、食物和物等复杂有机介质中有机物质来源、历史和命运的研究。13C测年法方法原理适用于任何同位素,该方法在环境化学、碳循环、气候变化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Eric Lichtfouse教授为此获得的法国化学协会的嘉奖。2、他还发明了一种识别实验结果新颖性的新工具——Micro-Article。3、基于植物13C和14C含量的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污染的新指标。4、在沉淀物中发现新的化石类固醇,并将其用作测量沉淀度和石油成熟度的新指标。5、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西安交通大学吕友军教授
       吕友军教授,1978年2月,湖北黄冈人,2007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导,现任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吕友军教授主要从事超临界水气化、太阳能热化学制碳氢燃料、多相流热化学研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西安交通大学首批青年拔尖人才计划。担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多相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过程模拟及仿真专业委员会/工程热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Carbon Resources Conversion编委,Int J Hydrogen Energy客座编辑等学术职务。主持包括973课题、国家重点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优青、青年、面上、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项目等科研项目。在Prog Energ Combust, Energ Environ Sci, Int J Multiphas Flow, Ind Eng Chem Res等本领域权威期刊上累计发表SCI论文7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3章节。全部论著被SCI他引1300余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公示国家发明专利4项,参与制定中国节能协会团体标准1项。应邀在国内外会议上作大会/主旨/特邀报告20余次。获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吴仲华优秀青年学者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奖(指导教师)、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励。


西安交通大学沈少华教授
       沈少华教授,2004年和2007年分别获得西安交通大学理学学士学位和工学博士学位,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
       沈少华教授长期从事基于人工光合作用的太阳能光电催化分解水制氢的化学工程与材料科学、物理化学等多学科交叉问题的研究。近5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等多学科及交叉领域权威SCI期刊上发表论文62篇(包括Science Bulletin、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等国内领军/重点期刊论文11篇),出版英文专著2章节,授权/申请发明专利8项。发表的全部论文近5年被Chemical Reviews、Nature Reviews Materials等SCI期刊他引7400余次,11篇入选ESI高引论文,1篇论文获Science Bulletin最佳论文奖。在ACS、MRS、IUPAC、ECS等系列国际会议上作特邀报告20余次。
       沈少华教授担任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可再能源学会氢能专委会副秘书长及中国可再能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并担任Science Bulletin执行编委、Chinese Chemical Letters青年编委,以及多个国内外会议组委会共同主席、分会主席和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基金评议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3完成人)、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3完成人)、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第2完成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


西安交通大学赵亮教授
       赵亮教授,1993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制冷设备与低温技术专业工学学士学位,2006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专业工学博士学位。
       赵亮教授现任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导师;担任中国动力工程学会新能源设备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新能源发电设备专委会委员和中国化工学会工程热化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多相流动与传热及新能源转化与利用中的热物理问题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0余项,在复杂约束条件气液两相流动与传热基础理论研究、直接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系统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等方面取得创新成果。
       已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收录6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和陕西省青年科技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陕西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陕西省“三秦人才”津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保研论坛-保研信息分享交流平台 ( 京ICP备2023020782号-1

GMT+8, 2024-4-24 01: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