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立即注册

游客您好!登录后享受更多精彩

微信,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在线
客服

保研论坛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选择下列客服马上在线沟通:

快速
发帖

客服
热线

18500349288
7*24小时客服服务热线

关注
微信

关注微信公众号
顶部
查看: 10070|回复: 0

[导师联系方式] 苏州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招收推免生

[复制链接]

10

主题

3

回帖

70

积分

初窥门径

UID:1565828

EE币:50

积分:70

发表于 2018-9-5 12:4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苏州大学(211,双一流)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岩土工程,道路工程,桥隧方向)招收推免研究生

欢迎相关专业大四研究生提交免试推荐申请,并及时与我方联络。
联系人:史培新 教授(院长),
[url=]pxshi@suda.edu.cn[/url]
;

苏州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隶属于苏州大学轨道交通学院,拥有道路铁道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及智能交通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成立近10年来,已形成博导为核心,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骨干为中心的学术队伍,在岩土与地下空间工程、隧道工程、环境岩土工程、路基及建筑材料、建筑信息化等方向开展基础及应用相关研究。近5年来,本学科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科研经费超过千万元,培养研究生均在政府相关部门、中铁、苏交科、恒大、碧桂园等知名企事业单位就职。

史培新 教授(院长)

       1998
7
月获北京交通大学交通土建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2001
7
月获北京交通大学岩土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2006
1
月获美国康奈尔大学(
Cornell Univ.)
土木和环境工程专业岩土工程方向博士学位。
2006
2
月至
2013
11
月,于美国柏诚(
Parsons Brinckerhoff)
,纽约总部,任资深岩土和隧道工程师(美国注册工程师)。参与和负责了土耳其欧亚隧道、美国弗吉尼亚伊丽莎白河隧道、美国纽约
2
大道地铁、美国纽约横跨哈德逊河特快隧道等项目的设计和施工管理。


     2013年12月进入苏州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工作,任土木与环境调控工程系教授。为美国土木工程协会(ASCE),美国岩石力学协会(AMRA),国际地震协会(EERI),美国深基础协会(DFI),中国地震工程协会,中国岩土工程信息技术与应用分会等学会的会员或理事,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顾问,江苏省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成员,江苏省交通厅交通项目评标专家库成员,杭州、苏州轨道公司评标专家库成员。研究方向为隧道和地下空间,生命线抗震工程等。近3年内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11项(合同金额近600万)。研究成果发表英文著作1部,专利7项(第一专利人),在ASCE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Rock Mechanics and RockEngineering,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Tunneling and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等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



陈甦 教授:


      1979年9月至1983年7月就读于南京工学院公路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5年9月至1987年7月就读于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岩土工程方向),研究生班毕业;2003年9月至2010年6月就读于中国地震局哈尔滨工程力学研究所岩土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为:“柔性基础下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力学性状研究”。2009年2月进入苏州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工作至今。现兼任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委员、苏州市土木建筑学会理事、苏州市力学学会理事、苏州市土木建筑学会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苏州市建设局勘察设计行业专家库专家。

      研究方向为岩土工程,主要研究领域为桩基础、软土地基处理及深基坑工程。先后主持或参加 “高层建筑桩与承台荷载分担试验研究”、“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时高层建筑的风震及其控制研究”、“柔性基础下水泥土桩及其复合地基力学性状试验研究与分析”等省部级、市厅级科研项目以及横向与生产项目几十项;在《岩土工程学报》、《土木工程学报》、《中国公路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力学》、《公路》及《中外公路》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篇,编写土力学、基础工程等教材六部;两部教材分别获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和南京工业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多篇论文获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三等奖。

目前主要讲授的课程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概论》、《土木工程概论》、《交通运输概论》等。


唐强 副教授:


200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交通学院(交通土建)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后保送至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岩土工程),于2010年获得工学硕士学位(2010年浙江大学唯一获准提前毕业),硕士学位论文获得2010年度“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称号;2010年10月获日本文部科学省奖学金资助,赴日本京都大学(岩土工程)攻读博士,并于2013年9月获得博士学位。在日本期间,曾担任日本国立环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以及日本奥村组土木兴业株式会社总部助理工程师。2013年10月进入苏州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工作,任土木与环境调控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6年1月起,在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研究方向为岩土与地下工程,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竖向隔离止水帷幕结构、环境友好型工程材料应用、软土地(路)基处理、旧城改造城市地下污染土壤修复等。现兼任中国环境岩土工程学会专委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苏州市土木建筑学会等委员及理事。近3年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基金委、中国博士后基金会在内的纵向横向科研项目20余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SCI检索论文20余篇,JCR认定TOP期刊近10篇(多篇发表在CanadianGeotechnical Journal, Soils and Foundations等“四大岩土”顶尖期刊上),并担任期刊《Advances in CivilEngineering》(SCI检索)客座编委、多家学术期刊独立审稿人;累计申报国家发明专利近10项,荣获江苏省政府“双创博士”人才计划、苏州优秀科技论文等多个奖项。




江建洪 副教授:

      2003年获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学士学位,上海市优秀本科毕业生。同年保送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于2005年提前毕业获岩土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5年获对方全额奖学金资助赴美留学,于2010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 土木工程与工程力学系博士学位。于2011年8月起工作于苏州大学轨道交通学院。

      研究方向为岩土材料的本构模型和计算力学、隧道和地下空间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相关新兴技术等。研究成果发表在Mechanics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Acta Geotechnic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mechanics,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等岩土力学国际主流期刊上;其中在黏土本构模型及应用方向作为第一兼通讯作者发表论文6篇。现受邀为一些国际岩土力学期刊杂志(如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审稿, 并为学术杂志社Elsevier审阅学术专著;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土工程信息技术与应用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土的本构关系及强度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陈蕾 副教授:


        陈蕾,苏州大学轨道交通学院副教授,土木与环境调控工程系代理副系主任。2010年10

月至今在苏州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岩土工程、环境岩土工程、地下空间工程,主持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复杂环境下固化污染土工程再生利用适用性及耐久性研究(No.51108288)”,任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承担的本科生教学课程主要有《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工程造价管理》。

李攀 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人工地层冻结法工程、软土盾构隧道维修养护策略、地下工程结构检测、性能评估、结构维养。

参与纵横向课题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轨道交通地下空间重大灾害防护关键技术、软土地层超深埋盾构法公路隧道设计施工技术研究、城市道路盾构隧道工程建设与运营期结构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国家863计划“超大特长越江盾构隧道关键技术研究”等。

参与或组织国内国际会议:ICK-CCE-SFB837-Joint Workshop. Advances in Tunneling Research. German. Speaker;The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Tunneling and Subsurface Engineering. German; 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Shanghai. Organizer; 第11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会议,青岛,优秀论文奖;中国地下工程与隧道国际峰会,上海等.

学术论文发表情况:近几年来分别在《岩土工程学报》、《同济大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Geophysics and Engineering》等相关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7篇,其中1篇SCI、3篇EI、3篇核心。


陈丽娟 博士:

学习与工作经历:

2015年10月入职苏州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土木与环境调控系)工作至今。

2015年9月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得工程管理博士学位(硕博连读)

2013年-2014年间由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赴美国马里兰大学博士联合培养

2009年3月于武汉理工大学获得土木工程学士学位


教授课程:

工程项目管理


研究领域:

工程管理信息化、数字建造、BIM技术研究与应用。参与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地铁工程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基于BIM的地铁工程集成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科研项目


发表论文

[1]     Lijuan Chen, HanbinLuo. BIM-based Construction Quality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s,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2014(46): 64-73.

[2]     Ying Zhou, Lieyun Ding, Lijuan Chen. Application of 4D visualization technology for safety management in metro construction,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2013(34): 25-36.

[3]     陈丽娟,骆汉宾,辛宏妍. 基于BIM的大型博览项目全寿命期管理平台开发与应用,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J].2015

[4]     陈丽娟 ,骆汉宾 ,辛宏妍. 增强现实技术在设备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施工技术[J].2015

[5]     刘卡丁,张永成,陈丽娟。基于BIM技术的地铁车站管线综合安装碰撞分析研究,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J].2015,32(1):53-58

[6]     丁烈云,周迎,陈丽娟.地铁施工安全仪表盘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国工程科学[J]. 2011,13(8):67-72

[7]     Ying Zhou, Lieyun Ding, HanbinLuo, Lijuan Chen.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n 6D Integrated System in Metro Construction Based on BIM.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010.


刘维 博士:

2008年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后保送至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岩土工程专业)直接攻读博士学位;2012年7月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学术交流1年。2013年获得浙江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进入浙江大学滨海与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7月进入苏州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工作,任土木与环境调控工程系讲师。



        研究方向为岩土工程深开挖风险分析及优化设计,主要研究领域为隧道工程、深开挖工程、岩土工程实验技术、岩土工程计算机优化设计等。累计发表SCI/EI检索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完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一项(软土地基中大直径土压盾构掘进面局部失稳机理及支护压力研究,51508503),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直径隧道掘进面力学特性及载荷域研究,16KJB560012),中科院化灌工程有限公司科研课题一项(软弱地层中管棚注浆对隧道掘进面加固机理实验研究,2016GZZ01)。

        科研成果获得中国电建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浙江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保研论坛-保研信息分享交流平台 ( 京ICP备2023020782号-1

GMT+8, 2024-4-29 00: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